《春袭羽萍沟》
油画
180X150cm
“民族情感是当代油画的精神归依。” ——王沂东
王沂东,
1955年生,山东人,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毕业留校任教,
后入北京画院成为专业画家,
中国当代油画界领军人物。
我也是经过了很多年的沉淀才画的这种题材,它和我的毕业创作有关。中央美院毕业时,我也想过画别的题材,但我的指导老师说:“你还是画你们老家吧,画沂蒙山,你有感情,画起来更顺、更深情。”于是我到蒙阴、沂南、沂源转了一大圈。那是我第一次静下心来、开始认真思考以农村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
王沂东画中的女子
上艺校时,有一次我和一个画画的朋友去沂源县采风,路上看到了一个女孩,很漂亮,我们俩想给她拍照,但女孩不好意思,最后我们跟了一路,一直跟到女孩家去,好说歹说给她拍了照片。那个形象真是好看,是干净、淳朴又善良的美。后来我画中的很多小孩和那个女孩的形象很像,这个审美可能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真善美。
王沂东和他的作品
这张画是从很早就开始构思的,三年前就已经铺了第一遍的颜色,但是当时铺完颜色的时候,感觉背景有些气氛的表达和处理没有完全的想好,就没再往下画。
一直到有年的深秋,我的同事白羽平邀我去山西的右玉去采风,说那里下了很大的雪,大概有十五、六公分那么厚,漂亮极了。带着对那片雪原的想象,我们几个画画的人就开着车去了。那里的景色让我感觉非常震撼,真的是非常的漂亮。从山的形式,景物黑白灰的感觉,到村庄的布局结构,以及早晚在阳光下的感觉,都超出了我的想象。正是因为这次的采风才让我找到了这张画的一些气氛和背景处理的感觉。所以我从2010年的春天开始,又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张作品完成。
《春袭羽萍沟》局部
有一些形象,一开始是零碎的,后来经过自己艺术上的学习,慢慢地总结、集合,逐渐就占据了我创作的方向了。比如说红色。以前农村哪有颜色?平常就是蓝色、黑色,只有过年、结婚的时候有点红颜色。因为绘画是视觉的艺术,红色、黑色、黑棕色、黑土地的颜色、甚至下雪天的白色,我都把它们作为很重要的视觉形象和视觉符号。这些与我自己的经历很有关系。
作品《雪落无声》
作品《花烛夜》
作品《青春》
我对家乡沂蒙山有着浓厚的感情,山村的人物和景色是绘画的主题。北方的农村都差不多,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舅、叔都在一个村,到寒暑假我就回老家。因为只有过年假期的时候才回去,不是真正在那个环境里面生活,所以这些亲戚们或者乡亲们对我的态度、感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善良、吃苦耐劳、一点点美的东西就能放大。
特别是结婚的时候,因为有糖吃、有馓子吃,有时候偷个果盒,觉得特别好玩儿。对小孩来说,在那个年代只要饿不着,抓鱼、逮青蛙,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的印象里,农村的一切都是美妙的,有时候我和临沂一中的老校友、文学家王兆军聊起来,体会就不一样。他从小在农村长大,他所经历的东西更刻骨铭心,而且很多东西是很忧伤的、沉重的。我父母在部队,不在农村生活,相对来讲生活又比较优越,真正农民的苦难、深层次的东西我们体会不到。
作品《冬日里的阳光》
作品《远方来信》
小时候,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五舅结婚,农村闹洞房闹得厉害,我五舅母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把新娘折腾得要死还不能哭。但是当画家开始艺术创作,真正落实到画面的时候,画家要主动跳出那个场景,站在旁边来欣赏,就会发现还蕴含许多其他的情绪情感。
作品《深山寄情》
作品《闹洞房之二,吉祥烟》
作品《蒙山的晨雾》
作品《太行喜事》
我小时候没有学习的条件,而山东临沂又是个小城,那里找不到该用的书籍和颜料。好在家里人很支持,一直都在努力为我创造最好的条件条件:父母就是我的“粉丝”。
王沂东说自己是个“幸运儿”,因为太多人喜欢画画却没机会拿起画笔,又有太多人拿起画笔却没有坚持到最后。
有人问过王沂东,怎样的生活状态是他最期盼的。
答曰:无琐事缠身,可专心绘画。
附 / 艺术家其他作品欣赏